与"沉"散步交谈的回忆与整理. 由于国情的不同, 本文将大量采取国内的论文.
Preface
互联网的诞生, 促进了你我的联系. 而高度快速化的社交网络, 造就了你我之间的碎片.
你我之间的连接
根据Granovetter1 提出的理论, 关系强度由时间, 情感强度, 亲密程度和互惠服务等因素组合而成, 据此可区分强, 弱和无关系. 强连接的人可能是你日常接触且互动最多的, 例如说日常与你经常互动的朋友, 与你共事的同事等; 而弱连接因个人原因(时间, 精力或者是沟通的机会等)而导致沟通的机会比强连接的人要少, 就例如说你的老师, 普通朋友或者是普通同学等.
强连接犹如一个相对封闭的熟人圈子, 成员数量有限且相对的固定; 同时因为生活环境等方面较为相似, 所以通过强连接传递的信息通常是重复的. 而弱连接则是将个体与其他的圈子连接起来, 不同于强连接, 弱连接的圈子更开放, 大家可以接触并认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 同时获得到的信息则是非重复且大量的信息, 而通常来说, 这些信息是对个体是有用的.
在这个时代信息高度膨胀且高速迭代的时代, 我们都在探求更多的知识. 但人没有上帝视角, 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也有一千个视角, 任何人都没办法全面的获取信息, 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实现了信息的高速传递, 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而社交媒体便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弱连接, 就以"X(Twitter)“为例, Timeline会根据你的喜好为你推荐你想看的, 而每条帖子就相当于与他的弱连接, 而平台则提供的是与他弱连接的桥梁, 也就创造了"六度2空间”3 .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 其实社会网络是一种弱连接的结构, 它于一个大型的机构(例如说公司等)有着显著的区别. 网络可以有很多种形成方式, 可以自然地形成, 也可以对于一个特定的利益而构建起来.
回报
人如果想要维护亦或者是扩张一张网络, 则需要进行互动. 在个体之间互动中, 同质性与异质性是用于描述网络中个体差异的程度.
同质性
物以类聚, 人与群分
无论在婚姻, 还是朋友之间的交流网络中, 我们都能发现这些关系都是建立在某些性质相似的个体上的, 可能是说话方式(其实在强语法的语言中, 同种意思用同种语法的人更容易在一起工作), 也有可能是性格方面相似. 这就是所谓的"同质性". 但为何有同质性呢? 其原因可能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选择"与"影响".
从我的体验来说, 我主要钻研的领域是计算机, 所以我会更愿意选择去和开发者交流, 因为我与他们交流时不需要频频顾及他们是否知道我所使用的缩写与属于, 因此我交流会很开心. 所以, 和相似的人交流便会更容易产生互动. 因此我们都喜欢在相似的圈子里面挑选伙伴, 关系也更融洽.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当个体处于一个特定的社交环境中时, 会不自觉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这便是三度影响力, 我们之前提到过强弱关系的传递, 弱关系传递的仅仅只是信息的传递, 但要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便只能通过强关系, 但强关系仅仅只能在三度内传播.
异质性
正如同强关系信息交流的特点一样, 想要获得新的低重复的信息只能是靠低连接所形成的圈子. 而这种, 便称之为异质性. 最经典的观念便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一个团队中若是背景来源不同, 那么看待事物的角度便会更多, 产生的意见也会更多, 所创作的东西便会更加的高质量高创新.
维持现有的资源和获得新的资源则是人做出互动的两个主要的动机. 维持促进了表达, 获得则促进了工具性互动. 通常来说, 同质性对于两种动机所付出的努力是比较小的, 但维持关系简单, 获得新的资源却是比较难. 而异质性则是反过来, 对于两种动机所付出的努力是比较大的, 但维持关系可能比较困难, 获得新的资源却是比较简单.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同质性互动利于维持圈子关系, 而异质性利于扩展圈子关系. 大多数社交媒体通常都是临时的聚集, 人们先是获得资源(例如说情绪价值或者利益的交换), 其次才是承诺或是关系的确立.
但值得注意的是, 用户会陷入自己所创建出的圈子. 当在扩展圈子的新鲜感过去后, 用户在网络上都会形成"个人的社交圈子". 用户的每一次更新都会推送给圈子内的其他人, 便会促进圈子内的信息流动, 圈子内的每个节点都了解其他节点的信息. 因此也变创建了线下见面的话题与理由, 也就是创建了"面基"的机会.
碎片化的信息
网络上的社交通常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静态化一种是即时性.4 静态化对应着社交媒体这样的线性交流, 而即时性则是对应着像聊天工具的聊天方式. 即时性的缺点就是混沌. 就例如在群里面发言, 你讲你的, 我讲我的, 断断续续的, 会使得逻辑不畅, 也就难以深入交流.
在进行即时性交流的过程中, 很多人一般倾向于使用寥寥数语来传递信息, 而并非长篇大论. 更别说像"X"这样的平台对于每一条信息有字数限制. 本身这样的传递的信息就十分的有限, 更别说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把信息撕得更加支离破碎. 所以在面对面很快就能解释通的事情, 在网络上使用文字解释花的时间就比较长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沉迷于碎片化社交的后果是什么. 上文提到了网络上的文字交流比现实中的交流信息传递量要低的多的, 更何况出现了"点赞"这类高度精简化的互动使得信息量更加的小. 网络上的文字交流仅仅只需要打出文字即可, 并不需要任何肢体动作亦或者是语音语调的切换, 因此, 过度的沉迷于网络上的社交可能导致在现实中发生社交障碍(例如说在网络上可以侃侃而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只能沉默寡言).
但为什么人们会沉浸在社交网络之中呢? 首当其冲的就是日常的工作高压, 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找个避风港. 或许是人际交往不足导致也没几个朋友出来游玩, 从而使他们转向于更容易交到朋友的社交媒体. 其次要考虑的是线下的圈子需要在线上重构一次.
但还有个原因, 在这个信息高速化的时代, 我们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渠道去获得新消息以不掉队. 而社交媒体则刚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 一旦离开网络获取信息的速度则会缓慢很多, 所以才会不断地去查看社交媒体的动态与信息. 举个很简单很普遍的例子, 就是网络流行文化与梗, 在各种平台每天都会产梗, 而刚刚好线上线下交流时都会带上一点点的梗, 因此这会导致我们会更想去更上他们的步伐以获得与他们交流的机会.
孤独
金鑫等人做的调查显示5, 当用户越依赖于网络社交, 就越容易感到孤独. 但, 这是为何呢?
网络的匿名性, 或者说是去人格性. 在上文中有提到, 网络的交流, 是通过冷冰冰的文字, 没有了面对面交流时会带上的任何表达我们情绪的方式. 这样的后果就是去除了个体本身想表达的情感只剩下了字面的意思, 而对方的回复同样缺少了情感的反馈, 就难以更深一步的去谈论.
所以, 当用户越沉迷于网络社交, 减少与现实社会中的社交, 就越会感到孤独.
虽然可能增加网络社交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孤独感, 但如果不改善交流的质量, 孤独感终究没办法改善. 因为真正能够满足人们情感需求的, 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连接.
梦境
很多时候, 线上和线下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虽然说用户在网络上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很多个个体之间形成的弱连接编织了一张社交网. 但终究缺乏承诺与责任, 难以在现实世界得到升入发展, 也就难以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回报.
虽然说社交网络提供了一个"六度空间", 帮助用户去结识新的朋友, 但在实际中, 但这种弱关系难免逃不过娱乐化, 可能沦落为鸡肋的关系. 在茫茫的信息大海中难以发现"知己"的消息, 而那些真正重要的朋友关系也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在中国亦或者是中文的社交环境中, 人情社会仍然存在, 信任也是最重要的, 也就是说强连接仍旧是大于弱连接. 尽管弱连接所带来的回报与快感确实高, 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大. 在网上聊天不如是线下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吃顿饭更能够建立起深厚, 稳定的社交关系, 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孤独感本质上是个体内心的一种感受, 与个体的情感需求密切相关. 如果在社交过程中缺乏情感的沟通和灵魂的交流, 孤独终究还是孤独的. 虽然社交媒体可以认识更多的人, 但若是不加以节制, 注重现实, 孤独仍旧存在, 人们就很难明白什么是重要的,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
GRANOVETTER M S.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O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 78(6): 1360-1380. DOI:10.1086/225469. ↩︎
-
度, 人与人之间间隔的距离. ↩︎
-
由Stanley Milgram提出, 理论指出: 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 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
-
田丰. 网络社交为何让我们越来越孤独[J]. 人民论坛, 2019(31): 70-71. ↩︎
-
金鑫, 李岩梅, 李小舒, 等. 网络社交态度、网络信任、人际信任与社交焦虑、孤独感之间的关系[J/OL].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1): 185-187+16. 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7.01.042. ↩︎